廠壺-白標期*
最近在各紫砂論壇上,常遇見壺友們在廠壺的真仿判定上,有不小的差異,前些日子茶說正好去了嘉義一趟,與秀林茶莊林莊主討論過此事,正好論壇上有這個機緣,林莊主便針對此現像提出個人見解,並附上許多廠壺照片做為比對依據。
某些壺友,在判斷廠壺的方式上,是透過某些手上有的,或照片中的廠壺樣式,來進行比對,例如貼花、角度、刻痕以及壺體差異,只要有部份與手上的「樣版」不符合,就認定那壺為仿壺。或是泥色過淺過深,就認定是不對的。如此判壺方式,可真讓人啞然。
一廠商品壺在80中後,多數以名家壺(版仔罐)為樣版,開模製壺。
例如以下四把不同作者的廠版核桃松鼠,是不是長的都不太一樣呢?
核桃松鼠-段泥*
核桃松鼠-段泥*
款式各為:
底款-宜興紫砂
把款-建新
把款-蓮芳
把款-建榮
文革時期開始,紫砂一廠開始量產且出口紫砂壺以賺取外匯,在速求量產的情況下,壺身與壺蓋約有九成五以上是透過擋坏(石膏磨)成型,但流嘴、把、鈕與細部修整飾,都是是透過手工成型與黏貼。
透過手工的部份,就會因人的習慣、手法而產生差異性,因此不能用細部修整作為判定的標準。
而泥料的色澤,亦可能因拼泥與窯溫有所差異,因此不能主觀認定泥色不同即為仿。
一廠之中,有三個主要的車間,分別是「原料」、「模型」與「窯務」。
雖然泥料、模具均為統一中央提供,但仍可能有些微的不相同,因為同一款壺若是暢銷,可能有數位陶手同時製作,當然就需要有好幾組模具提供陶手使用,而一組石膏模能燙壺約50至70次,就須另開新模。母模是鐵模,可以開出很多石膏模,但有時開模師會依據廠裡與客戶的要求修整母模,所以新開出的石膏模還是會有壺型上的差異。
另外,石膏模是會耗損的模材,因此在多次使用後,線條與角度就會磨損,加上有些做低檔壺的陶手很節省這樣的成本,所以部份壺做出來的線條不明,就是這個原因。
核桃松鼠-段泥*
核桃松鼠-段泥*
這四把廠版的核桃松鼠,除了壺體有一些差異之外,在壺把、流嘴與松鼠的作工上差異更大,松鼠頭、尾或高或低,身體的樣式等,均依陶手個人技藝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別。
另外,這四把壺的泥與窯燒更是有所差異,因為段泥是拼配的,可能會有好幾批,在相同比例的拼配下,仍然沒人能保證每次拼出來的泥色都一模一樣。窯燒更會因為溫度的問題,產生窯溫不足或過度的情況,這些都是產生壺品色差的原因。
.
以下三把同期的白標期小玉笠,在壺把與壺嘴上,是否有不同的差異,倒把、直嘴…雖不相同,但卻都是同期的廠版小玉笠。
小玉笠-白標期*
小玉笠-白標期*
.
另一款順竹…
順竹-白標期*
下圖壺紐有異
左邊是王冬萍有白標的壺紐,無鈕座;右邊是徐維維,有鈕座。
順竹-壺蓋*,左邊無鈕座,右邊有鈕座。
以下請注意壺蓋的圈口…
有標的是王冬萍,其圈口明顯有凹線。
已泡養十幾年無標的徐維維,泥料是茄紫泥,此壺雖有凹線但不明顯。
順竹-圈口不同*
再一款陶靈…
左邊是戴耀軍大尺寸的陶靈,右邊是曹敏敏小尺寸的陶靈。
同為白標期的廠版。
陶靈*
兩把壺把的翹尾角度差異不小。
陶靈,壺把的差異*
蓋牆的修工也不同。
陶靈-蓋牆的修工也不同*
另外,同一位作者可能不同時間點做同一款壺,就會有差異。
例如以下的廠版白標期的天雞壺,順仙款。
注意蓋鈕的製作差異。
因為壺鈕是手工成型並非擋坏,所以會隨作者當時的心態做出不同的型態,有時作者會想挑戰新風格因而作此改變。
天雞壺-順仙款*
天雞壺-順仙款*
天雞壺-順仙款,壺鈕差異*
要判斷廠壺最主要的不能只看壺型細部上的布局與修飾,而是要能在各方面充分抓住廠版壺的味道,特別是要熟悉廠裡的泥料有哪幾款,和窯燒氣氛,若是要看做工則看其修整的過渡風格與韻味。
關於廠壺作工:
模造的部份,就會有廠壺的影子,但不會完全百分百相同。
細部的作工,就會有個人的影子,成品精神端看個人修為。
同期的泥因集中練製、配發,差異不大,不同的是窯溫。
以下大概說明擋坏成型與模具。
擋坏成型與模具*
茶具成型的過程大概由右而左…
右一,是原樣,一只茶海。
右二,打模,依此樣做出來的實體石膏模。在這之前有一個鐵模,可注入石膏成為此一實心石膏模,但這不在陶手身邊,多數在注模師或此模具主人手上。
左二,澆模,方式是在圈住「實心模」外部,再做出可拆式的石膏模。這就是用來紫砂燙坏成型的模型。
左一,成品,與原樣相同的成品。此圖中茶海雖無淋入白釉,泥料也不同,但外型大概如原樣。
燙坏只能塑其主體,壺把與流嘴、的子等,均須再用手工製作且黏上。
某些大尺寸的部位,或貼花樣式是有開模的,例如型制特殊的手把、梅花瓣等。
一個模具可做的數量有限,且石膏模又可修飾,所以有些壺型在細節上,還是會出現差異。
顧老一生代表作「提璧壺」,就不知改過多少次壺型比例與模具。朱老的報春壺在文獻記錄上,也是從30批次一路改到60-70批次才定型。之後每個有主見的工藝師在做此壺時,也都會加減多幾分自己的風格,所以從細節上去判斷一把壺,並不是個很好入手的觀點,除了泥、型、工、窯外,還要多觀察其神韻與廠版風格,要用較為弘觀的角度去看廠壺方可。
備註一:以上文章、圖片多數截自秀林茶莊,並經茶說重新編輯;相關文章內容與圖片均受到秀林茶莊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。
備註二:圖片說明註「*」即轉載自秀林茶莊。